“治未病”思想最早源自《黄帝内经》,其称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。”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,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“未病先防”的思想内核。-by tcwechat-
“治未病”最早见于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?”提出了预防重于治疗的宝贵思想。明代马莳《素问注证发微》注曰:“此正所谓圣人预养生长收藏之气,不待寒变、痎疟、飧泄、痿厥等病已生而始治之也。”明代吴昆《黄帝内经素问吴注》注曰:“已病不及治,已乱不及图,故喻言之,申明四气调神之当先务也。”
马莳所谓“预养生长收藏之气”,主要是指养生摄生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,如是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。”养生摄生包括节饮食、适寒温、慎起居、度劳逸、重健身、勤锻炼等,其中“和喜怒”最为重要,即吴昆所谓“四气调神之当先务”之意。养生摄生必先养心适志,这是《内经》的精髓。
人之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,不可抗拒;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并易致早夭。通过养生养心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以达长寿康健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”所谓“形与神具”,即身心两方面均臻健康,强调心理健康是保持躯体健康长寿的前提。这就要求除了注意饮食起居外,更需通晓世态人情,不作无谓劳心烦神,保持内心安详快乐。反之,若不能驾驭自己的心神,沉湎于声色犬马图快一时,必因心旌动摇而耗真散精,影响健康。
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健康扶贫的观点,不仅要“治”还要“防”,跟聚德合众一起关注中医治未病,学习中医大有裨益,愿抱有中医梦想的中医人早日实现自己的中医梦。